
2025-06-24 06:56 点击次数:183
1930年,18岁的裴周玉终于如愿以偿,加入了红军,但他并非孤身一人,村庄附近有超过80人一起参加,这其中还包括他的四位堂兄弟。在随后的革命岁月中,曾经并肩作战的这80余名战士,最终仅剩下3人。而在他的5兄弟中,裴周玉成了唯一的幸存者。
裴周玉出生于湖南平江龙门,一个历史悠久却极为贫困的家庭。爷爷早年以苦力为生,但在裴周玉出生的第二年便因病去世,留下沉重的生活负担给了他的祖母张杜莲。奶奶也是经历了许多苦楚的女人,育有三男一女,然而她的生活并未因儿女的出生而变得美好,儿子们中的二儿子和三儿子早早离世,留下她独自承受生活的重压。
裴周玉的父亲是一名雇工,为地主和商人挑担,常常需要在武汉、九江、长沙等地奔波,算得上见过一些世面。然而,随着年岁的增长,他的身体逐渐难以负荷繁重的劳作,最终回乡租下了土地。那是一个完全依赖自然的年代,年收四五百斤粮食,扣除交给地主的租金后,几乎所剩无几,家中只能以红薯、野菜为食,勉强维持生计。
裴周玉的母亲在18岁时嫁入这个家庭,为了养活这个稍显窘迫的家,她不得不为地主家当奶妈,后来小儿子还在嗷嗷待哺的年纪,无法得到母爱哺育。在遭受地主的压迫,加上身体本就虚弱,最终母亲在33岁时病重去世,留下孩子们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。
1921年,龙门遭遇了极端干旱,民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,甚至不得不以“观音土”为食。这种可怕的食物使人腹痛难忍,常常需要用手挖出来,粪便变得像羊屎一样颗粒分明。尽管如此,第二天仍然不得不忍受痛苦继续食用,长达一个多月的绝境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难。
1926年,龙门又遭遇了洪灾,裴周玉的家被大水冲垮,失去了栖身之所。幸好在堂叔和伯父的帮助下,他们才勉强搭起了一所草屋,度过了难关。
裴周玉5岁时便开始帮助家里干活,7岁时能完成多种体力劳动,12岁时成为地主家的长工,虽然一天的收入只有20个铜板,但并非每天都有活可做。在几个年头的贫苦劳作后,他渐渐意识到,做苦力难以摆脱贫困,反而觉得学习一门手艺可以更好养家糊口,至少工作不会如此艰辛。
为了改变命运,他拜了好几个手艺师傅,最终选择了烧窑。在他全心投入学习的时候,农民运动突然兴起,裴周玉便积极参与其中,成为了儿童团的团长。随着秋收起义的展开,主力部队转移到他们村里,他曾想参军,但因为年纪尚小而未能实现。直到1928年平江暴动时,他仍然希望加入军队,却仍未得到同意。
至1930年,彭老总指挥的红五军重回平江,并展开了扩红工作,已满18岁的裴周玉终于符合了参军的条件。村里想要参军的需要有100多名儿童团团员,上级设定了一些限制条件,如17岁以下、30岁以上或家庭没有劳力的、家庭反对的均不能参军。最终,能够参军的只剩下80余人,其中就有裴周玉以及他的四位堂兄弟:裴云桥、裴有缓、裴得生和裴鸣耕。
对于去参军的决定,裴周玉没有敢告诉奶奶,心中担忧她会反对,于是他只能偷偷跑去。在他们5人成功参军后,便被分配到同一个排,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征程。
战争的残酷无情,后来的革命岁月中,原本80余位参军的村民,最终只剩下3人,他们是裴周玉、姜国华和罗卫。而在他5兄弟中,裴周玉幸运地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,并被授予开国少将的荣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